学校简介: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、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,是国家“985工程”和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的高校,2017年入选国家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”(A类)。学校校训是“海纳百川,取则行远”。学校创建于1924年,历经私立青岛大学、国立青岛大学、国立山东大学、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,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,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,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,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。学校有4个校区,其中,崂山校区、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共占地2400余亩;西海岸校区规划占地约2800亩,2022年9月一期建成启用。设有1个学部、2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。现有在校生35400余人,其中本科生17200余人、硕士研究生14500余人、博士研究生3400余人、外国留学生330余人。教职工4048人,其中专任教师2167人,博士生导师702人,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71人、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34人,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。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、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、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、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,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。学校遵循“通识为体,专业为用”的本科教育理念,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,努力培养复合型、高素质人才。毕业生中已有16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,4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,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。学校积极支持崂山实验室建设,协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。主持建设我国地球科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(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),主持海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(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工装备性能与安全的影响机制)。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基地平台40余个。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,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“东方红3”、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“东方红2”、300吨级的“天使1”科考交通补给船,形成了自近岸、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,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。学校在地球科学、植物学与动物学、工程技术、化学、材料科学、农业科学、生物学与生物化学、环境学与生态学、药理学与毒理学、微生物学、计算机科学、社会科学12个学科(领域)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%。作为第一完成单位,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,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,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2200余项,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4项,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2000余篇,申请发明专利4500余项,授权发明专利2600余项,其中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4项。学校的发展目标是:到2030年,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;到本世纪中叶,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。办学有关指标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2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.0基地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本科招生专业7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3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、精品视频公开课、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两院院士15人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2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15人“四青”人才60人山东省“泰山学者”19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创新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项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24项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7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-科技部“111”创新引智基地7个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(教育部、国家海洋局共建)1个教育部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2个
... 显示更多